與死亡有關的書籍,向來能夠吸引我的注意力。自去年讀過《告訴我,你是怎麼死的》之後,今年又讀到兩本類似的法醫著作《死亡翻譯人》、《死亡解剖檯》;透過不同作者的經驗論述,讓我對於「死亡」,有了更深的感觸與思考。
《死亡翻譯人》是一本在同類型書籍中,相對趣味的著作。作者Bass博士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、也是唯一個專門研究屍體如何腐爛的「人體農場」,這項創舉為法醫人類學開啟了新頁,也洗刷Bass博士曾經將一具塗抹防腐劑的百年前軍官屍體,誤判為死亡不超過半年的無名屍之不光彩經歷。(詳見本書第五章,無頭屍體笑開懷)
Bass博士提到,七百年前,中國有位名叫宋慈的官員,編撰完成一本法醫調查手冊傑作《洗冤錄》,其中提出各式各樣的死後檢查和試驗作法,項目多得令人嘆為觀止。宋慈也生動描述屍體在死後各個時段所經歷的變化,陳述屍體經過幾週、幾月,從肉身轉換為枯骨的歷程。
可惜的是,七百多年來,古今中外對於屍體變化的研究,幾乎不再有其他研究或著作發表,於是Bass博士興起要以科學做法來研究、量化屍體分解現象的念頭。《死亡翻譯人》便是他從事這份研究的分享記錄。在Bass博士看似超然、幽默的敘述中,讀者若體會他深刻的人性關懷,相信已不虛此番閱讀。
另一本《死亡解剖檯》,詳述十樁真實的犯罪案件,法醫鑑識在查案過程中,扮演極關鍵角色。作者Zugibe博士不只一次提到,人體一是種很有韌力與彈性的物體,它能承受高溫、砍剁、爆炸、溶蝕等等試圖快速毀屍滅跡的做法,尤其是骨骼,往往能記錄許多死者曾經遭遇的傷害細節,即使是在死亡幾百年後,鑑識者依然能夠從骨骸中,讀出驚人的訊息。
較令我感到特別的,是《死亡解剖檯》這本書最末的篇章,提到了梅爾吉勃遜執導的電影《耶穌受難記》。梅爾吉勃遜曾經宣稱,電影所描述的情節,甚至耶穌死亡過程中,最微小、最精確的生理學相關細節,都經過確實的科學考據。
但Zugibe博士觀看電影後,卻對其中許多法醫學上的謬誤感到失望。他以電影中耶穌被鞭打的情節為例:耶穌在大祭司該亞法處被私刑毆打後,再被帶至羅馬官員處,羅馬士兵用木棍毒打耶穌32次,再用尾端嵌有鐵片的羅馬皮鞭(拉起時會扯下大片皮肉),使勁抽打耶穌將近十分鐘......Zugibe博士以自己的驗屍經歷判斷,若描述屬實,耶穌在這段時間內所遭遇的攻擊,已經足以造成他的兩肺塌陷、胸腔內大量出血,根本不可能繼續存活......
假使耶穌熬過酷刑活下來,電影接下來描述耶穌背著兩百磅重的十字架走了一段相當的距離,這也讓人不敢置信,因為胸部與肋骨遭受重擊後,幾乎不可能深呼吸(醫學上稱為呼吸窘迫),更不用說還要背負重物行走。
接下來,是釘子釘入手掌與雙腳的重要情節。法醫從二戰中傷兵的研究記錄中,知道當砲彈碎片刺穿手掌的正中神經,或腳掌的側蹠神經──即釘子刺入耶穌手腳的位置──會造成非常強烈的灼熱劇痛,傷患會在短時間內因極度痛苦而休克死亡。但電影中的耶穌在承受這些折磨時,居然還保持相當程度的冷靜,並且繼續存活,這在科學上同樣說不過去。
Zugibe博士曾經就「釘十字架」這項酷刑進行多年的實驗研究,他與研究團隊經由仿真的刑具、志願者模擬與科學儀器的檢驗,重建受刑者的死亡過程。Zugibe博士發現,在這類狀況下導致死亡的原因,是由於「血液與體液流失所造成的低血容量性休克」,從前曾被提出的死因如窒息、心臟衰竭、心肌破裂等等,都應該被排除。
當然,這些研究都無法撼動耶穌受難的痛苦與真實性。幾千年來,無論人們如何醜化或美化耶穌的受難,基督徒都確信,聖經記載中那個來到世界上的耶穌,是願意在受難時,不顯露其神性與大能,以凡人的肉身,承受所有的酷刑與折磨(當然還有羞辱與曲解),在十字架上獻出生命。
Zugibe博士的「專業解說」,幫助我們更理性看待耶穌的死亡。「歷史上的耶穌」與「信仰上的基督」,常帶來認知上的拉鋸,但在我個人的信仰裡面,我深知,耶穌為洗刷我們的罪而承擔刑罰,代替我們成為流血的獻祭,這已經是獨一無二、無比真實、大有功效,存續到永恆的拯救。人們實在不需要再加強這些受難,以抬高救贖的價值。否則,便是畫蛇添足了。
看完這兩本讓我不忍釋卷的書,我的感想是,在死亡的面前,無論「翻譯」或「解剖」,都為要讓我們更加謙卑看待生命。也當思考,人的惡行與善念,將把我們的生命,帶往哪些不同的方向。
寫作此篇心得之時,正值本年的受難日。感謝耶穌,讓我在生活處境中,時時感受到祂的大能與慈愛。能夠至死追隨耶穌的人,是有福的。靠著耶穌,我可以不怕死亡,因為知道,凡相信主耶穌的人,都是與主同死,並要與主同復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