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著雙連教會松年大學,大手筆包場觀看《看見台灣》,我也搭上順風車,與將近500位的長輩一同進入電影院,欣賞這部近期造成話題的記錄片,跟著導演齊柏林,用極獨特的視角,看見美麗的台灣──我們生長於斯的土地。
《看見台灣》在壯闊的場景中開展,湛藍無邊的婆娑海洋、高聳入雲的參天樹林、山嵐繚繞的峻峭峰嶺......一幕幕震撼的驚人美景更迭而過,目眩神移之際,吳念真熟悉的聲音出現了:「不要懷疑,這就是台灣。如果你沒有看過,是因為你站得不夠高。」
從高空鳥瞰台灣,這的確不是一個尋常的角度。《看見台灣》不是一部有劇情的電影,它呈現了一個觀點、一個紀錄。
鏡頭從遠距看見座落在太平洋上美麗島,再拉近,看見隱藏在高山低谷間的蜿蜒起伏,放眼盡是令人讚嘆的造物之美;但繼續拉近,人類的創造,土地的傷痕,開始展現,大片山林被連根拔起、觀光發展帶來濫墾、砂石盜採、水泥開挖......原本美麗的土地,柔腸寸斷、崩落氾濫,加上可怕的工業污染、水庫淤積、土石洪流、造成天災年年加劇......
曾幾何時,美麗的台灣,天然的地貌,成了如今這副模樣?《看見台灣》跳過了批判當權主事者與不良國土政策,率先反省每個小我:「在每次災難過後,人們怨天怨地、怨政府,那自己呢?」齊柏林的角度,反映出多數台灣人的厚道性格。
片中我們看見養殖業者、砂石開採業者、營建業者、民宿業者,甚至消費者,似乎都該為台灣的天災人禍負責。但這群社會中的基層勞動者,都是為著眼前的溫飽汲汲營生,即使貪圖獲利千萬不該,但整個環境破壞的罪責,豈是這群人能夠擔當?
《看見台灣》展現了超乎預期的軟實力,這部在開拍初始幾乎拿不到政府補助的紀錄片,竟然在上映後,讓行政院長立即成立國土保育小組,積極查勘台灣國土潰爛問題。其實明眼人都知道,國土潰爛只是表面問題,台灣真正的病灶在於「縱容財團」與「放任炒作」,任何環保議題,只要與經濟發展牴觸,無不被短視的政府擱置一旁。
即使是這次電影中最被放大檢視的清境農場,內政部長不敵輿論壓力,下令清查違法民宿,卻仍忌憚於業者的強力反彈。畢竟法令在一開始就沒有明確規範,當民間已投入大量資金開發建設,如今,又豈是一句命令就能連根拔起?
齊柏林本人在《看見台灣》放映結束後,特地前來與雙連松大數百名觀影長輩致意。談到這部紀錄片的拍攝初衷,他說,實在是因為窮一己之力到處演講,宣傳環保的效果太有限,期待藉由大螢幕的傳遞,讓台灣民眾深刻感受國土保育的重要性。
我感動於齊柏林的用心。《看見台灣》讓我們看見了母土的美麗與哀愁,看的見的是傷痕,看不見的是舉刀劃向母親的手。
紀錄片《看見台灣》雖暫時燃起一股環保熱潮,但要真正落實國土保育與發展永續,仍是一條漫長艱辛的道路。片末,導演帶大家看見一小群為著自然農耕法努力的人們,他們努力推廣對環境友善的耕種方式,試圖翻轉只求效率獲益,不求環保永續的既有現況。
台灣是一個可愛的國家,在這裡,人民的忍耐與毅力,總是超越政府的決策與執行力。台灣政府似乎習於仰賴民間力量來引領國家前進,許多法規,遠遠走在危機之後,沒有事先預防,難有事後補強。現任總統沉溺於自我意識,政黨沉淪於內部鬥爭,受到最大傷害的往往是人民,但奇妙可讚佩的是,受傷的人民,永遠是最快站起來修補破口的一群。
《看見台灣》的片尾,台灣兒童合唱團的原住民孩子們,站在玉山頂上,悠揚歌聲如同天籟。他們揮舞著國旗,彷彿在召告著什麼。召告什麼呢?我們要愛台灣?要原諒傷害母土的人?台灣人仍是如此厚道,真正應該挺身尋求人民原諒的官方主事者,似乎在片中隱身了。我們依然反求諸己,然後在優美的音樂與歌聲中,懷抱心中激動的情感,回到自身無奈無力的處境中,繼續生活。
看見與看不見,從來只是一線之隔,人們往往選擇想看見的,忽略不想看見的。反求諸己、感情填膺沒有不好,然而,我祈求神,叫我們不只在肉眼看見,也在心靈看見;看見神對這片土地的心意,看見神所託付我們照管大地的責任,看見群體的利益如何藉由政策實現,也看見個體如何善盡責任以成就整體之功。
《看見台灣》,願我們看見自己,看見神要我們看見的一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