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這半年來,或許是我這一生最認真思考「何謂愛」的時期。
過去我所認知的「愛」,是一種本能、義務、選擇與行動,但隨著時日的過去,我發現「愛」是一門必須學習的功課。我們總是期待在愛與被愛中成長,但許多時候,我們在愛與被愛中受傷,甚至失去與人相處的能力。
這本【愛●被愛─為什麼我們不敢彼此相愛】的適時出現,意外地開啟了我的眼界,安撫了我充滿疑惑的心靈。說來奇怪,向來我以為唯有基督教的神學書籍才足以解釋「愛」的議題,但Leo Buscaglia博士在本書中,以符合常識的建言、可靠的交叉分析,幫助讀者釐清愛的本質,特別是「彼此相愛」的意義;這些教導,居然更為深入淺出,並且能以接納實行。
書中引用不少聖經經文與主耶穌的教訓,或許Leo Buscaglia博士本身也是基督徒。的確,「我們愛,因為神先愛我們」,但我們畢竟不是神,出於人性的愛,包含太多自私與期待,加上「愛」的有限性,也常常讓我們迷惘,究竟我們經歷的愛,是否合於神起初要賜福我們的那樣?
我們總是希望「愛」恆久不變,但現實卻讓我們不得不接受,「愛」是不可捉摸與善變的,羅曼羅蘭曾說:「愛人的不被愛;被愛的不愛人;愛人而又被愛的,遲早要分開。」「分開」意指濃情轉淡,即使我們曾經享受彼此相愛的美好,總有一日,也會嚐到情感冷卻與本質變化的滋味,備感無奈,卻無計可施。
那麼,我們到底該如何在「愛」中自處?我喜歡本書第五章「歡笑與共」提到的:無論如何,接受我的人性,而且,一定要快樂!齊克果曾說:「一個人向外追求,認為他的快樂存在他的身外,最後他轉而向內,卻發現泉源是在他的內心。」原來,快樂是在我們裡面,而非倚賴外在的關係與環境而來,快樂雖然只是一種意念的狀態,卻能帶來力量,幫助我們看清事實,為自己的困境找到創造性的解決方式。Leo Buscaglia博士提醒我們:「我們要製造自己的快樂,自己為快樂下定義,並且以我們獨特的方式來體驗快樂。」
事實上,我們都得為自己的感覺負責,將自己的情緒歸咎於別人是不對的,唯有接受這份責任,才能採取積極有效的行動,決定快樂,並為自己帶來改變。在彼此相愛的過程中,不免夾雜甜蜜、憂慮,甚至誤解、嫉妒,我們總是渴望關係不變,希望完全佔有對方;然而,當我愛一個人,我終究得學著放開手,因為我愛他,是要他成為他自己──不管他有沒有與我在一起。
Leo Buscaglia博士說得何其好:「學著去放開手是很困難的,因為我們多半都相信,愛建立在『抓緊』上。或許,最深的愛的先決條件就是最多的自由。有一句老話說,愛必須放開手,等到它又回頭時,你才懂得真正的愛。」多盼望我也能明白這樣的愛,以真摯的祝福與接納,使我所愛的人得享自由。
人類的壽命長於多數生物,我們需要依靠彼此之間的關係與照顧,才能生存下去。也因此,「彼此相愛」不該只靠本能驅使,而是要下功夫經營,我們必須了解自己、了解對方,讓「愛」不斷注入彼此的關係,挪去自私與嫉妒,與我們所愛的人,成為最好的朋友。
本書也列舉了許多參與問卷調查的實驗者,所提供對於「關係」的忠告,在這裡我記下一些我認為對我有幫助的建議:
●認識一切關係非恆久,了解關係的暫時性,但需要把這些關係當作是永久性,繼續努力。
●尊重對方所有除你以外的關係,如果這些關係對你所關愛的人重要,則應也對你重要。
●能和一個不僅為你所愛,並且為許多人所愛的人有一種關係,是多麼令人愉快的事。這就顯示你已做了一個好的選擇。
●勿過度細察你們的關係。
●了解你永遠有選擇的餘地,操之在你。
●勿讓經驗閱歷使你的心腸變硬,卻應利用經驗使你變得更細心和體貼。
●體恤對方。這是達到諒解與接納的可靠途徑。
●你是你所有一切關係的重心,所以你需對你的自尊、發展、快樂和成就等負責。勿期望另一個人為你帶來這些東西,你必須過著單獨一般的生活,其他的人只是幫助你,使你的生活更豐富。
細細閱讀【愛●被愛─為什麼我們不敢彼此相愛】後,我更深了解到,人際關係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彼此尊重,我們必須對自己負完全的責任,不要將任何不快歸咎於他人。持久的快樂與寧靜是來自於內心,更是上帝的恩賜,當這份快樂屬於我們的時候,即使週遭人事物不斷變遷,寧靜與歡欣卻永遠在我們心中,不會隨著環境改變而消失。
但我心中仍對永恆的愛,有著信心與盼望,我相信這份渴望,是源自於一個可靠的真相──恆久的愛與不變的關係,是真實存在的。不只存在人與神之間,更存在人與人之間。
求主給我們機會彼此相愛,願我們在愛與被愛中,不斷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