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0230726_140828.jpg

 

近年,愈來愈能切身感受台灣的高齡化與少子化。

 

家中長輩逐漸進入養老期,身為子女,如何為父母安排生活、醫療、照護,成了重要課題;而步入中年的我們,想到未來老年時可能面臨的各種狀況,心中也不免擔憂。

 

這些年,有關「安樂死」的討論一直沸沸揚揚。我記得曾在一個電視節目中,聽見一位持反對立場的人發言說:「重病的人,只要兩個禮拜不吃不喝,就會走了,不一定非要選擇安樂死。」留下印象之餘,並未深究這個說法之詳情。

 

直到最近看到畢柳鶯醫師的採訪,才知道她所提的「斷食善終」,就是這種迥異於安樂死(加工死)的自然死亡方式;更重要的是:這樣的善終法,是我們可以自主選擇的。

 

抱著期待,我立刻到誠品書局買下畢醫師的著作《斷食善終》來細細閱讀。

 

閱讀過程中,我漸漸釐清自己亦根深蒂固的一項迷思:人活著就要吃喝,不能吃喝就要餵食(灌食)。

 

到底從什麼時候起,我們把老人當成嬰兒一般的餵食?甚至灌食?捫心自問:若我老了無力自主吃喝,我願意被餵食或灌食嗎?

 

畢醫師說:「以前,不會吃的人,自然會愈吃愈少,就走了。但是1960年之後,加護病房出現,有了呼吸器和鼻胃管,才製造這麼多人躺在那裏。這是無效醫療造成的,解鈴還須繫鈴人,現在我們就讓他用自然的方法,愈吃愈少,到不吃,就慢慢走了。」

 

原來,在這幾十年間,許多本該進入臨終的人,都被延長了死亡。他們被送到醫院,直到醫療無效才去世,畢醫師稱之為「醫療死」。而相對於「醫療死」的,則是「自然死」,自然死亡的過程必須經歷「飢餓」加上「脫水」,而人在這個過程中,因為身體的變化,意識上會進入一種幸福朦朧的狀態。

 

20230724_135249.jpg

 

我想,面臨死亡的感受,或許不如我們想像中可怕,反而是無效醫療的介入,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。「自然死」原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,但現在,大家已經遺忘了什麼是自然死,也不知道該如何陪伴一個人自然邁向死亡。我們所知道的,竟是一整套先進的急救流程和死亡SOP;想來亦是悲哀。

 

《斷食善終》這本書,其實是畢醫師陪伴自己83歲/罹患小腦萎縮症19年的母親,自主用漸進式斷食的方式,用三週左右的時間步入死亡的歷程紀錄。從書中的記述得知,斷食善終的過程帶來一個好處,即是能夠預期死之將至,讓家人可以安排並且陪伴。

 

事實上,若不是畢醫師的母親堅決斷食,家人是無法替她做出這樣重大決定的。這也讓我們知道「病人自主」與「*預立醫療決定」的重要性,我們可不能等到失智或失能,才思考自己該如何面對臨終,更不該將這個難題留給心愛的家人。

 

長壽社會既是不可免的趨勢,那麼正在閱讀這篇網誌的你我,未來都有可能落入長壽地獄。在我自己的想法裡,除了盡力維持身體健康外,年老時更要避免臥床,當情況已不可能好轉時,我會提早做出正確決定,不把主動權交在醫生或子女手中。

 

看完《斷食善終》後,我減少了很多對於年老的憂慮和恐懼。現代民眾普遍能夠接受「安寧緩和醫療」,但「安寧療護」與「自願停止吃喝」仍有一段距離,而「自願停止吃喝」與「安樂死」也有一段距離。我不贊同「安樂死」,但我更反對「插管維生」。

 

相較之下,我認為「自願停止吃喝」是一項可行的尊嚴善終方案,但其執行方式與相應支持系統,尚待更多研究與投入。

 

 

即使美國與日本早已有探討斷食與自然死亡的書籍問世,但在台灣,畢柳鶯醫師這本《斷食善終》,應該是引路之作。

 

盼望畢醫師的努力,能激起漣漪,造福愈來愈多高齡世代,平靜迎向善終。

 

InCollage_20230725_105311926.jpg

*預立醫療決定:任何成年並有自主行為能力的人,可以提早自行決定「不使用鼻胃管或胃造口進食或使用點滴注入水份」,才能在臨終時已無法進食和飲水的狀態下,做到「合法斷食善終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hihyu Wang 的頭像
    Shihyu Wang

    LOVE and SING

    Shihyu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