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_尼克‧比爾頓- 書寶官方書城

 

身為E世代(註)的一員,我直到大學四年級(1999年)才開始使用E-mail;2004年初試MSN;2005年第一次擁有自己的BLOG。更早期的BBS、ICQ、個人新聞台......我是完全錯過,比起許多同輩,我在與「數位時代」接軌的這件事情上,可說是「後知後覺」,一點也不「積極進取」。

直到現在,除了一支低階的智慧型手機,我身邊也沒有任何行動裝置,上網還是習慣使用電腦,任何小於17吋的螢幕,都很難吸引我的注意力。

而這本出版於2011年的《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》,後知後覺的我,直到三年後的現在才一睹為快。若是早些讀到這本書,我想,我對於「數位時代」的恐懼應該會減少一些。我大概是作者Nick Bilton描述的「科技臆想症」患者之一,當然我的病症尚屬輕微,否則也不會費力為此書撰寫心得了。

事實上,是本書第二章──「抄寫的僧侶與漫畫書」──吸引了我的注意力,讓我決定讀完這本書。本章提到19世紀時,留聲機的發明──有人恐懼它將使音樂廳和教堂變得空空蕩蕩;提到火車的發明──有人恐懼四通八達的鐵路將威脅傳統社群聯繫,過快的車速還會讓骨頭散掉!還提到更早之前印刷術的發明──它讓政治與宗教領袖大為恐懼,因為資訊藉由印刷可加速傳遞,無須他們允許......接下來,作者也用不少篇幅提到1920年代左右崛起的漫畫書,描述漫畫在當時引起的反對聲浪,其恐慌與不解的程度,竟不亞於現今我們對電玩遊戲的負面看法。

作者提到過往人類對於新發明的恐懼,讓現代人看了不禁莞爾。我想,或許再過幾百年,我們這代人類對於數位發展、網際網路的諸多疑慮,也會成為後人的茶餘笑談。

但說不定,也會留下一些先知性的預見。

作者Nick Bilton是一個對於科技抱持樂觀態度的擁護者,他舉一位全美知名的記憶和老化研究專家──蓋瑞斯摩(Gary Small)的研究結果,欲證實:「網路搜尋似乎比閱讀更能刺激大腦。」但我對於這樣的研究存疑,畢竟,我無法確定這些研究過程,是否受到特定廠商的金錢挹注,操縱了研究結果。

不過我倒是認同Nick Bilton:「隨著我們的大腦適應和持續成長與改變形狀,科技以及講述故事的方式也會繼續變化。千百年來我們的大腦在學習新的溝通方式和講述故事型態時,都成功地完成每項任務。」

我也認同作者在一開始便提出的論述──有一條從未偏離的線,將各種不同的工作綁在一起,那便是講述故事(storytelling)。從過往直到如今,「講述故事」從口傳、文字,發展到印刷、出版,甚至進步到影音多媒體......其實,不管時代如何演變,訊息傳遞方式如何進化,人類群體間為了溝通、傳遞、學習、進展,一直在做同樣的一件事,就是「講述故事」。

過去,「講述故事」的權力被少數人掌握,例如電視台、報業、出版商。但在「數位時代」裡,透過網路,每個人都有講述故事的平台,也能夠輕易被傳送出去,資訊開始變得「透明」,便於檢視。18世紀的哲學家康德曾說:「啟蒙」就是把人從迷信和偏見中解放出來。我認為,在許多層面,數位時代的「網路」扮演了一個重要的啟蒙角色,特別在世界局勢與政治方面,世人得以藉由快速傳遞的消息、紀實的相片與影片,脫離有心者的包裝,讓矇騙的可能性大大降低。

當然,「講述故事」的行為也有可能變得浮濫,造成資訊的疲勞轟炸,淪為商業廣告的抬轎者。這些時代進展所引發的副作用,必須由我們概括承受,找出因應之道。但無論如何,作者Nick Bilton歸納出的這條不變定理──講述故事(storytelling)──讓我吃下定心丸,不再恐慌於科技的快速前進。

是的,傳統的方式不會再回來了。作者說得不錯:「你看,追根究柢,我們都只是講述故事的人。無論你是在寫一本書或一篇新聞報導、賣一件衣服或一輛車、貼一篇部落格文章描述你的週末,或是為某種新產品發新聞稿,你都是在講述故事。」他又說:「過去,故事要花錢,而且是由能夠取得印刷機或攝影棚的人來講述,但現在,人人都有能力平等地散佈並分享資訊。有了可隨我們運用的便宜工具,有了行動電話、數位攝影機和筆記型電腦,我們都有同樣的發言權。」

現今的科技,似乎是朝著個人化、客製化的方向前進,數位與網路的發達,讓我們愈來愈能夠獨自完成許多過去需要多人一同完成的工作。人與人之間的聯繫,進展到如今,已不需要直接面對面,就能達到散佈消息、交流想法、分享資訊的目的。

本書翻譯的「數位移民」一詞,頗為傳神。數位技術與網路發達不過是這20年間的事,我們的下一代或許可稱為「數位原民」,但我們這一代人類,都是從傳統轉換到數位的「移民」,有人適應迅速,有人適應緩慢,但可以想見的是,不適應的移民,很快會被時代淘汰。

因著科技的日異月新,世界翻轉得極快速。如果世界沒有被這樣的高速毀掉的話,人類科技將會進展到什麼樣的程度呢?有生之年,我會保持「移民」的自覺,繼續參與這段科技翻轉的旅程。期許自己常保清明心境,在變動中,看見永恆不變的價值。

 (註:生於西元1970-1980年的一代,按中華民國年,俗稱六年級生、七年級生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ihyu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