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書 馬偕日記.jpg

家中書櫃一直不乏與馬偕相關的著作。多年來,馬偕的種種故事、老相片集,早已深刻烙印在我腦海中;直至去年搬進淡江中學牧師宿舍,真實的與馬偕家族墓園比鄰而居......我想,也是有條無形的線牽引著,讓我們從台灣神學院到淡江中學,20多年走來都奇妙的與馬偕產生連結。

 

 

馬偕的生平故事,早被許多作家另起著作講述,甚至還有漫畫、卡通、歌仔戲作品。這位在19世紀來到台灣的加拿大宣教士,至今仍為世人津津樂道。而今我居住淡水,每天走路必經馬偕街,沿路馬偕造像不只一座。馬偕的形象,早已超越時空,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之中。

 

但是《馬偕日記》仍不同於其他的間接著述。厚厚的三冊馬偕日記,是馬偕本人的第一手生活雜記,當中有詳實的寫述,也有流水帳。有時候,馬偕跟被規定要寫日記的小學生很像,長達幾日,就只有天氣的記錄:「華氏78度,氣壓30-10。多雲。很熱。相當熱。熱到本地人也會熱昏。」讓人不禁莞爾。

 

這三冊日記裡,最吸引我的是最後一冊。記述的年份為1892-1901年。1899年3月9日,馬偕的兩位愛女同時出閣。馬偕將她們許配給自己的兩位得意門生─陳清義與柯玖,並親自主理結婚儀式,且由吳威廉牧師證婚。馬偕在日記裡寫道:「當我聽到例行會聽到的回答:『我願意。』作為她們的父親,我護送兩個女兒進房。一切經過都很有秩序,令人滿意......懷著許多焦躁的思緒,但是當瑪連和清義被宣告為夫妻時,我仍很高興,我的心中充滿喜樂。當以利被宣告為我親愛的學生、忠誠的朋友柯玖的妻子,願天上的上帝祝福他們,現在到永遠。」讀到這樣至情至性的文字,馬偕平凡父親的形象躍然紙上,教人感動。

 

1900年2月8日,馬偕記下他初為祖父的這一天:「下午2點15分,以利生下一位男嬰(註:柯設偕),她非常虛弱,一位日本醫生來,晚上魏金遜醫生也來看過,她有痙攣的症狀......到了半夜......開始有好轉。」

 

好景不常,這一年的四月以後,馬偕經過一場感冒,聲音始終沙啞未癒。馬偕向來身體強健,因此也沒有將這次的喉嚨異狀放在心上,依舊四處奔波服事,但日記中不斷提到自己「喉嚨不舒服、聲音還是不對勁、聲音沒什麼好轉、聲音虛弱、困難說話。」

 

雖然兩女已經出閣,但馬偕心愛的獨子偕叡廉才18歲,馬偕送他到香港讀高中。每次叡廉登船離開,馬偕都相當不捨。日記中馬偕寫著:「上帝與他同在,可憐的男孩,直到我們相見。」

 

1900年11月1日,馬偕啟程前往香港就醫。這時他已經意識到自己病情嚴重。這一天的日記,馬偕寫道:「上帝知道我的心在滴血。」整個月的時間,兩個女婿和兒子陪著他在香港,馬偕對康復仍抱持著希望, 11月30日的日記:「能再度過另一個月,一些事告訴我的心靈,我將會再次在北福爾摩沙傳道。耶穌掌權!」

 

然而天不從人願,回到淡水後,馬偕的病況急轉直下,日記裡的記事,也愈來愈短。直到1901年2月11日:「早上華氏52度,有好的睡眠,感覺比較好。」馬偕停下了寫作日記的筆。

 

在馬偕日記第三冊的最終附錄,完整的呈現了馬偕愛徒、也是二女婿的柯維思(柯玖)在1901年7月13日寫給馬偕同鄉摯友偕彼得博士的報告信件。信件原文是英文,長達八頁,柯玖詳細的描述恩師岳父在人生最後一段路的生活歷程,讀來真是令人心痛不忍。

 

以傳道授業為生活重心的馬偕,從聲音沙啞遲遲未癒,到得知罹患喉癌,幾乎是無法接受的。馬偕向來勇敢健壯,就醫與養病過程中,他一直抱持希望,並不相信自己會因為這場病而離開人世。馬偕在離世前幾個月,受盡折磨,但家人學生全都圍繞陪伴在他身旁,盡心盡力服事。我想,對馬偕的家人來說,看見一個硬漢勇者,被疾病消磨到不成人形、脆弱無助,必定是相當難受的。

 

柯玖的這封報告信件,陳述了馬偕自2/11日記停筆後,直到6/2別世,末期的生活景況。這封以英文寫成的「馬偕臨終記錄報告書」,於馬偕過世後的9/4寄達多倫多,收藏在加拿大教會檔案庫裡,至今超過100年。

 

從柯玖的記錄中我們知道,2/19馬偕又再次接受喉嚨的手術,並且是在沒有麻醉的景況下。 柯玖描述在一小時的開刀過程中,馬偕從頭至尾哼也不哼一聲,勇敢擔當的像個軍人似的。手術後雖些微好轉,但過了沒幾天,頸子又開始腫大,而且愈腫愈大。

 

「3月25日,魏金遜一聲在度檢查了他的喉嚨之後,跟他說沒希望了。哦!我可憐的老師,那天感受是多麼的沮喪,他吃不下也睡不著,最後偕博士要求醫生讓他回去淡水,那裡至少有較大的空間可以走動。」

 

「5月1日,兩位醫生再度共診他的喉嚨,並告訴他喉裡頭那處腫得更大了,將來情況會更惡化,我可憐的老師聽後,流下淚水,知道自己已經無法康復之後,連飯都吃不下了......他非常傷心......靜坐整日,什麼也不要。唉!我知道他悲傷到心都融化了。」

 

這樣的記述,讀來實在哀傷,好難把這些畫面與堅強的馬偕連結起來。不到60歲的馬偕,心中仍充滿雄心壯志,腫瘤卻無情的奪去他的生命......忍不住想,若是馬偕多活20年,他的宣教事業將如何擴張,他的家庭與教會,將有如何的發展......

 

5/17日,馬偕或許感知時日將至,吩咐家人打電報給在香港讀書的叡廉,要他回家,5/22叡廉的船抵達港口,馬偕高興得起身,換上正式服裝到路上迎接,羅為霖醫師驚奇的發現馬偕走起路來挺直得很,彷彿軍人一般呢!

 

柯玖在信件中對偕彼得博士說:「您那封電報是在5月30日那天遞到他手上,上面寫著:『全體委員致最深切的同情。』他問羅醫生:『您想還有希望嗎?』答道:『完全沒有。』恩師輕聲跟我說:『醫生說沒指望了。』」

 

1901年6月2日下午3:55,馬偕在家人環伺下,平靜的離世。馬偕身後備極哀榮,柯玖在信中詳述葬禮的過程,一批又一批來探視與守棺的人群,從年輕人到老年人,沒有人能忍得住眼淚而不傷心得哭出來。

 

 

最後馬偕被葬埋於他私人的家族墓園正中央,此墓園現今位於淡江中學校園內,淡江的師生們100多年來都與馬偕同在這裡,延續信仰生命。我們的家庭,也在去年加入淡江中學,這是馬偕愛子偕叡廉創辦的學校,我們居住在馬偕大孫─柯玖的獨子柯設偕─曾居住過的房子裡,緬懷馬偕精神,繼續前行。

 

馬偕1901年逝世至今,已經117年。馬偕在28歲 (1872年) 抵台,在他宣教近30年的歷程中,大幅影響了北台灣近代史的走向。閱讀馬偕日記,尤其是附錄的「馬偕臨終記錄報告書」,讀來雖心疼不已,卻也窺見馬偕人性的一面,激發更深的敬愛之情。

 

後代歷史學家形容馬偕「寧願燒盡,不願朽壞」(Rather burn out, than rust out),但平凡如我輩,若不能被火燃燒殆盡,或許能求細水長流,在自身所能貢獻的宣教場域中,成為一股微小卻不斷絕的力量。如此,也不愧為馬偕傳人了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ihyu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