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書 信仰之旅.jpg

「把蠟燭吹熄,太陽升起來了。」這是一位牧師之子,在放棄了幼時基督教信仰,成為異教徒數十年,於65歲的晚年,再度回到基督信仰後所引用的古語。他是國學大師林語堂。晚年的林語堂說:「耶穌的世界和任何國家的聖人、哲學家,及一切學者比較起來,是陽光的世界......耶穌的教訓直接、清楚、又簡易,使想認識上帝或尋求上帝者一切其他的努力感到羞愧。」

 

我在16歲的年紀初讀《信仰之旅》,當時在教會的主日學念師範班,老師為我們導讀林語堂的《信仰之旅》,我深刻記得老師說的一句話:「耶穌的教訓簡單又具有權威。」我也盡力把這本書的每個字都讀完,自認得到啟發。林語堂一直是我喜愛的作家之一,小時候讀林語堂的女兒們所寫作的家庭生活,很羨慕她們擁有這樣心胸開放又博學多聞的父親。林語堂的妻子廖翠鳳女士是虔誠的基督徒,她一生都在教會裡參與事奉,她對丈夫寬容照顧,當林語堂在實行自己的異教徒生活與信仰探索時,廖翠鳳照樣過她的基督徒生活,與林語堂相敬相愛。

 

近來重讀《信仰之旅》,赫然發現自己對於書中的許多篇章毫無印象。年少時自認文青,閱讀如同囫圇吞棗,及長才明白,讀完不等於讀懂,讀懂也不等於讀進去。20多年後的現在,我再翻開《信仰之旅》,產生的是批判與靈犀之感。林語堂的思想不見得空前絕後,其實許多人在信仰上,都曾經歷這樣的探索。林語堂出生於19世紀末,那是一個宣教的大時代,基督教信仰伴隨著西學一同進入華人世界。林語堂的父親是基督教牧師,林語堂從小就與外國傳教士有不少接觸。

 

翻開馬偕博士日記,在稍早於林語堂的1872年,馬偕於4/23與4/24的記事中,描述了他第一次與北台灣文人的宗教辯論。這些文人雖然推崇孔孟儒學,但卻不如林語堂學問深厚,幾小時就被馬偕考倒,還反過來請教馬偕關於基督教的道理。經此論戰後,馬偕得到他在台灣的第一個門徒嚴清華。嚴清華幼年勤學漢文,及長擔任清朝官吏的秘書,遊歷中國並學會北京官話,是有見識的年輕文人。當他傾服於馬偕的講論,決心成為基督徒時,他告訴馬偕:你所讀的正合我的心意,我現在相信你所講的道理是真實的。我帶了許多讀書人和教師來,原是要看你們的論戰勝負的結果如何。我近日想了很多,已經決心要做基督徒,為此即使死也甘願。你贈給我的書籍,確實含有真理,我要向你來學習。」這是嚴清華的信仰告白,也標記他信仰之旅的重要轉捩點。

 

回到林語堂。他出生於1895年,約同期而略後於馬偕來台宣教的時代。林語堂的父親想必也是在這波19世紀的宣教浪潮中歸信基督。林語堂在基督教信仰的家庭環境中成長,中西學兼備,後來也就讀聖約翰大學神學院,預備成為一位牧師。但他卻在這時候對信仰產生很深的質疑,因為基督教的西方文化外殼,處處牴觸著他所熱愛的中國傳統,神學院的監督認為他已經不適合成為牧師,林語堂也義無反顧的離開神學院,成為異教徒,開始他靈性的大旅行。

 

從孔子、道學、佛教,甚至於近代思想──理性主義與物質主義,林語堂在書中闡述了這些人類所能發展出最了不起的哲學思想,這龐大的思想體系,偉大而複雜。到了信仰之旅的中途,林語堂開始認為,宗教迷惑的起因,或許是源於方法論運用錯誤。那個時代的學者推崇笛卡兒的理性思考,覺得認識上帝,也應該運用理性。但林語堂認為理性只適用於物質與科學知識的範圍,但運用在宗教則無所幫助。林語堂說:「宗教是讚賞、驚異,及心靈崇敬的一種基本態度;是一種由於個人意識直覺了解的天賦才能;一種由於他的道德的天性對宇宙的全身反應。這種直覺的讚賞及了解,是一種比數字的推理精妙得多、高尚得多的天賦才能,屬於一種較高級的了解......人的道德性對宇宙的總反應,我們沒有適當的可理解的名稱,有人稱它為信仰,有人稱它為直覺。總之,這是人類知識所不可及的剩餘區域,偶爾會成為人類知識及道德意識的最有意義的區域,上帝、靈魂、永生及人的整個道身,都包孕在其中。」

 

林語堂在40歲的時候,曾經大膽的宣稱:「沒有永生、沒有天堂、塵世是唯一的天堂。」他並非狂妄,事實上,他有淵博的知識、敏銳的思想和深奧的見地,他那種入世而清醒的哲學,令人佩服和感動。綜觀林語堂的信仰之旅,可以發現他從未否定上帝的存在。他否定的是一種聖俗二分的判定標準,不樂見某些神學論調,硬要將世俗文化與基督信仰分隔開來。他更不樂見形式強加在信仰行動上,因為林語堂認為,耶穌當年所建立的,是「沒有信條,而只以他在他的門徒中所創造的愛的偉大力量為基礎的教會」

 

書中有一部份相當觸動我心。幼時的林語堂接觸過不少傳教士,他提到有兩位在廈門工作的女傳教士,住在俯瞰海濱美麗風景的大廈中,有中國轎夫、廚子與女僕來服侍,這種與基督教福音合併在一起的「白人特權」,令中國人厭惡。有些傳教士只想要中國人信教,卻不關切他們,也不像耶穌一樣,把人當作一個一個的來愛;林語堂說,傳教士應該是這樣的。中國人是務實的民族,他們度量傳教士,不是憑他們所講,而是憑他們所行。

 

林語堂又提到,他在異教徒生涯中,曾有一次在海上航程上遇見一個想勸他信基督教的女人。林語堂說:「她差不多用她的謙卑和溫柔獲致成功......我敢說這一次的海上旅程若延長十天,我就會在當時當地轉回基督教。」林語堂又提及一位當時已經94歲的女傳教士,林語堂是在幼時於廈門認識她。半世紀後他們重逢,這位女傳教士還記得他,依然用林語堂孩提時乳名來呼喚他。林語堂深深感動於女傳教士對他的愛,從她的身上看見耶穌的誡命「你們當彼此相愛」。

 

這些林語堂的親身經歷,給每位意欲傳福音的基督徒很重要的提醒:我們要傳基督,就要像基督。林語堂格外排斥宣揚刑罰的證道,他認為耶穌自己從沒有提及罪而只是寬恕,林語堂說:「我記得他似乎沒有定過任何人的罪,甚至加略人猶大。猶大事實上是從十架上被赦免了。」林語堂後來遇到一位他敬佩的牧者─大衛‧利達博士,他的講道讓人感到重擔皆釋,能幫助基督徒面對生活上所遭遇的問題,在聽道之後,覺得自己成為一個較好的新人。林語堂說:「基督的奇異之處,不正是祂使一個人在祂面前覺得自己更好、更有價值而不是罪人嗎?」

 

林語堂的信仰之旅終於漸漸靠岸。本書最後一章的標題「大光的威嚴」,意味著太陽升起,所有的燈光都可以挪去了。林語堂說:「在耶穌的世界中包含有力量及某些其他的東西──光的絕對明朗,在這裡沒有孔子的自制,佛家的心智分析,或莊子的神祕主義。在別人推理的地方,耶穌施教;在別人施教的地方,耶穌命令。他說出對上帝的最圓滿的認識及愛心。耶穌傳達對上帝的直接認識及愛慕之感,而進一步直接地並無條件地把對上帝的愛和遵守他的誡命,就是彼此相愛的愛,視為相等。」

 

其實,閱讀《信仰之旅》的第二章到第七章,是辛苦的;這是林語堂尋找生命之光的歷程,我相信也非常不容易。博學亦自詡「兩腳踏東西文化、一心評今古文章」的林語堂,終在數十年的研究、比較、思考後,決定歸信耶穌基督。林語堂向來相信神學無用,卻不知道自己所作的信仰告白,也可作為一種實踐神學:「上帝的真理之光是靈性的、炫目的純潔之光,在人的教訓中沒有可以比擬的。當他進一步教人寬恕且在他自己的生活上示範時,我接納他為真主及我們眾人的救主。只有耶穌,沒有別人,能帶領我們這樣直接地認識上帝。它是一個道德的而且倫理的,無可比擬的美的世界。如果這個世界仍想要一個理想,這裡是一個領導人類的完美的理想。」

 

《信仰之旅》的終點站「大光的威嚴」,在這本長達260頁的著作中,只佔了19頁篇幅。這呼應了林語堂論到耶穌時所說:「一切大真理都是簡單的。」是的,我們現在是站在一個簡單的真理面前,這真理包涵了一切,從亙古到永生。而我們遇見了基督,相信了,這就是了,就足夠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ihyu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