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書 火星任務.jpg

前陣子和熊爸到電影院看了《絕地救援》,緊張刺激不在話下,主角麥特戴蒙的演技也可圈可點。但我一直有意猶未盡之感,原因在於這部電影,短短兩小時內,描述一個太空人獨自在火星求生700天,這樣的篇幅實在太短了......短到讓人在看到主角終於獲救時,會有一種錯覺,覺得他只不過落難了幾個月......

於是沒多久,我就從圖書館借回電影原著小說【火星任務】,想藉著閱讀來補滿對電影的想像;沒想到這一讀就讓我瞠目結舌,整整好幾天都沉迷在情節裡爬不出來。

原著作者Andy Weir據說是位太空科學專家,15歲就已經在專業領域嶄露頭角,我訝異於這類硬梆梆的理工宅男,居然能寫出如此幽默風趣、緊扣人心的科幻小說。整部小說中少不了的太空科學、數學計算、理化知識,在Andy Weir筆下,絲毫不讓人感到艱深,彷彿只是信手拈來的生活常識,叫人讀來過癮又佩服。

電影與小說的故事情節,即是描述太空人Mark Watney在一次火星任務中,遭受突如其來的風暴,被天線擊中而遠拋失蹤,組長與組員以為他已經殉職,只好放棄尋找,撤退折返地球。但Mark沒有死,奇蹟存活下來的他,必須運用他的太空科學知識,與他本身具備的植物學家、機械工程專業,努力想辦法延續生命,並設法與地球取得連繫,以獲得救援。

整個故事就環繞著Mark如何在火星上求生而展開,還有美國太空總署、各國優秀科學家團隊,以及Mark的組長組員們,如何共同計劃這場不可能的太空救援任務,甚至世界各地的人們,都透過新聞轉播,加入為Mark關心打氣的行列......這是一場不計代價的人道救援行動,Mark說:「幫助他人是人類的天性......如果登山者在山上迷路了,其他人會組成救難隊相助。如果發生火車出軌,就會有人開始排隊要捐血。如果哪個城市發生了大地震,全世界的人都會寄出緊急物資。這就是人類的本質,存在於全世界每個文化中,沒有例外這段在小說中的結尾文字,也被放入電影中,為這場「絕地救援」下了註腳。

 

 

閱讀【火星任務】的過程,不斷使我聯想到幾年前看的一本書─《漂流》,雖然一是真人真事一是科幻小說,但書中主人翁那種不斷克服難關,只為了活下去的精神毅力,無論是真實境遇或是編造情節,都同樣叫人感動。

Mark Watney在作者Andy Weir的筆下,是一個擁有堅強心理特質的太空人,他幽默風趣,抗壓性極佳,且能在團體間帶來活力與凝聚力,而這也是他獲選成為火星任務太空人的原因之一;因為長途太空旅行和工作,除了專業技能,還必須有團隊精神與敏銳的心智能力,方能勝任。

Mark能在任務失敗後,獨自存活於火星700天,的確仰賴於這過人的心理特質,他的樂觀,讓他撐過一次又一次的挑戰,他的幽默感,讓他在孤獨的等待中,保持鬥志。整本【火星任務】裡,讓人莞爾的笑點不時出現,而在電影《絕地救援》中,Mark的聰明機智與自我解嘲,更是這部「獨角戲」的大亮點。

隨著Mark在「荒球歷險記」中步步前進,我也更深體會到聖經裡箴言4章23節所說的:「你要保守你心,勝過保守一切,因為一生的果效,是由心發出。」這些年來長了歷練,我終於明白「環境從來不等於心境」的道理。我看見許多人,在惡劣的遭遇中,依然感恩喜樂;也看見許多人,在看似無浪的環境中,陷入憂鬱,甚至自殘。我漸漸了解,身體的疾病、外來的傷害,都不見得能夠殺死一個人;但心理的疾病、心靈的傷害,卻會讓一個人自願放棄生命。健康的心智,帶有修復、求生的能力,受傷的心智則無,一旦遭遇刺激,身體自動繳械──輕則哀怨度日,重則結束生命。

如此,我們豈不當時時刻刻祈求造物主,保守我們的心嗎?想想自己,每天能夠懷著鬥志起床,是何等的恩典!曾聽過憂鬱症的朋友分享,病症發作時,躺在床上,連起來喝一杯水的力量都沒有......這不是身體無法動彈,而是心裡無法動彈......這時如果旁人無法體諒,還左一句「想開點」,右一句「振作點」,簡直可以要了他的命!

話題似乎拉遠,再回到【火星任務】。我想這部小說能夠廣受喜愛,甚至被拍成《絕地任務》,主要原因並不是其科幻元素,而是主人翁Mark所展現的積極生命力。我真心認為,能擁有這樣一顆幽默強壯的心,比起擁有高智商或萬貫家財,更來得讓人欽佩羨慕。

但願所有讀者和觀眾,都能從這部小說或電影中,得到「心」的啟發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ihyu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