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人性枷鎖.jpg

毛姆、褚威格、托爾斯泰這三位西洋文豪,是我自青少年時期始,就很喜歡的作家。

半年來,我陸續重讀他們的著作,想找回過往囫圇吞棗所錯失的書中寶藏......托爾斯泰的小說不需我贅述,其經典價值無人能出其右;而過去讓我著迷的褚威格短篇與長篇,如今讀來卻覺得過於瘋狂......但重讀毛姆,竟帶給我不小的驚喜!不同於托爾斯泰的高潔、褚威格的神經質,毛姆展現的,是一種溫暖的人性。

《人性枷鎖》被公認為毛姆的代表作,這是一部厚達九百多頁、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,讀來不但不覺冗長,甚至是欲罷不能。

書中主人翁菲利浦初登場時,是個失怙的瘸腿小男孩,整部《人性枷鎖》,就是菲利浦的成長歷程。毛姆在毫無贅述的文字中,娓娓描寫菲利浦從九歲到三十歲的生命故事,從天真無知而至成熟領悟,菲利浦的經歷,似乎也詮釋了毛姆自己的心境。雖時代更迭、環境變遷,但人性的共通,讓讀者與19世紀的毛姆,以及他筆下的人物,跨越藩籬產生共鳴......

失怙的菲利浦被伯父伯母收養,擔任牧師的伯父,原希望菲利浦也能獻身牧職,但成長後的菲利浦有著自己的夢想,從投身巴黎學畫直到畫家夢碎,輾轉學醫,又經歷坎坷直到學成......這些過程中,穿雜著菲利浦對理想、愛情的追求與失落,菲利浦雖然沒有強烈的宗教信仰,但他的本質善良敏感,又深具人文素養,總能夠在別人對他的傷害中,自我解嘲、選擇原諒。

菲利浦在探索人生意義的過程中,為自己套上一具又一具的枷鎖。瘸腿是他的第一具枷鎖,他曾經禱告,求神治癒他的殘疾,讓他不用再被憐憫、恥笑,但是奇蹟沒有發生......愛情是他的第二具枷鎖,書中描寫他與梅爾德麗德的情感糾葛,叫人看了既憤嘆又不忍......現實是他的第三具枷鎖,生命中無論是理想、金錢,都讓菲利浦身不由己,書中一章描寫菲利浦因投資失利,被迫中斷學業、流落街頭,那種伏倒於現實的窘況,讓人不忍卒讀。

菲利浦在種種的生活歷練中,體會到人生本是苦多於樂,他能從自己的苦難中發出同情,看見世界上有許多人,也像他一樣,背負著傷痕前進;他仍然懷有夢想,卻知道必須以實際的態度來面對世界。

如同你我,菲利浦在挫折中漸漸邁向成熟,那些曾經囚禁他的枷鎖,漸漸脫落,菲利浦甚至開始能夠為自己的瘸腿感謝,他知道是瘸腿讓他從別人的嘲弄中轉回內心,產生一種超乎常人的自省能力,他體會到:「......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缺陷,有的是肉體方面的,有的是心靈方面的......整個世界就像一棟病房,裡邊沒有任何道理可說......有些人心臟衰弱、肺臟虛竭,有的人害著精神上的疾病,或是意志上的消沉......」菲利浦對所有人產生了悲憫之情,包括那些曾經傷害他的人,他知道他們都是盲目著遭受命運擺弄。菲利浦也體認到,唯有接受別人的善良而忍耐人的錯誤,才是面對人生的合理態度。他想到耶穌在十字架上垂死時說的那句話:「原諒他們,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所做的是什麼。」

因緣際會下,一個醫生為菲利浦動了手術,大大改善了他的瘸腿。菲利浦本來就是個聰明、有才華,且討人喜悅的青年人,他的努力漸獲報償,行醫工作中,與一位病人艾瑟尼結為知交,與艾瑟尼一家人的交往,滿足了菲利浦對於家庭溫暖的渴望。艾瑟尼的大女兒莎莉愛上了菲利浦,在毛姆的筆下,溫柔美麗的莎莉,是充滿人性又宛如女神一般的完美存在,她對菲利浦的愛,揉合了憐惜與尊敬,帶給菲利浦無比的歡慰。

隨著枷鎖的脫落,菲利浦的人生漸露曙光。當這本厚厚的小說翻到最後一頁時,我想多數讀者應該跟我一樣,都很想流淚吧......平淡而深遠的幸福,終於降臨在菲利浦的身上......命運,終究是厚待菲利浦的。

毛姆充滿戲劇張力的文字,讓我腦海中充滿了故事畫面。我意猶未盡的上網尋找可能的《人性枷鎖》電影版,只找到了這部1934年的黑白電影《of Human Bondage》:

 

電影跳過菲利浦的成長過程,直接從成人階段起始。受限於呈現方式,電影自然不如小說描述得深入細膩,但真人的演出還是帶來臨場感,多少滿足了讀者想一窺書中角色的好奇心。

毛姆說,人性枷鎖,是一種奇異又殘酷,而我們卻無法控制的力量。我想,人性的偉大,本不在於無過無犯,生命的美好,也不在於無災無難,造物者是仁慈的,祂允許枷鎖存在,定然有祂的美意。閱讀毛姆,讓我省視自己的性靈,我知道,我仍有枷鎖,但我不害怕,因為我知道,我的學習,尚未完成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ihyu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