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被出賣的童年.jpg

 

《被出賣的童年》乍看是一本探討兒童福利的書籍,但深入閱讀之後,我發現作者欲挖掘的,其實是一個盤根錯節的巨大問題。這個潛伏在我們生存環境中的問題,已經成為毒瘤,我們受其影響而不自知,也讓下一代直接暴露在這個毒瘤引發的危機之中。

 

這個毒瘤,即是糖衣包裹下的「商業行銷」。在資本與獲利掛帥的大環境裡,當「社會良知」與「商業利益」產生衝突,毫無疑問,被犧牲掉的一定是前者。

 

Joel Bakan以現今美國的環境為背景著作本書,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,書中提出的大部分論點,都能為我們所理解。我們的兒童和美國的兒童一樣,正面臨著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「網路社群效應」、「過度醫療」、「看不見的毒物」以及「教育市場化」危機。這些危機,莫說兒童,就連多數成人也深陷其中。

 

網路的崛起改變了人類傳遞訊息的方式,許多人在享受網路的方便之餘,也漸漸掉入商業行銷的圈套中。各種網站、遊戲、社群,無所不用其極的使用各種手法,加深使用者的「上癮程度」,只要使用者黏著在網路上的時間愈長,他們的收益就愈高。而「行動裝置」(如:智慧型手機) 的推波助瀾,更讓商業行銷達到了無所不在、無孔不入的境界。

 

但商業行銷不會告訴你,網站吸引人們停留,是要誘使他們不得不繼續造訪、玩耍及購買;不會告訴你,已有許多研究報告證實暴力、色情與網路活動相關;不會告訴你,電子產品是兒童視力與腦力的最大天敵;不會告訴你,不成熟的兒童使用網路社群,可能面臨人際關係複雜化、隱私外洩、同儕霸凌等問題;也不會告訴你,他們有一套「圓形監獄」的理論架構,讓行銷人對消費者擁有「完美的權力」。

 

什麼是圓形監獄」?社群媒體─臉書創辦人Mark Zuckerberg早就洞悉此道,他曾說過:「人們影響人們。不再只是由公司對使用者傳播訊息,而是由朋友間分享的資訊主導。」社群網路就是一座「圓形監獄」,使用者本身會變成行銷者權力的抬轎者,用戶搖身成為品牌的「粉絲」和「朋友」,讓朋友也做同樣的事,透過網路遊戲、應用程式不斷地分享,且所有的媒體和行銷方式將會登錄行動裝置,許多成人和愈來愈多的兒童,甚至更小的孩子,都會使用行動裝置......在不久的將來,我們的下一代將無法從這座圓形監獄裡面逃脫。

 

或許這座「圓形監獄」,仍不足以讓家長感到害怕,但事實上,禍及這一代兒童的災難還不止於此。

 

除了無所不在的媒體行銷,現代兒童還面臨一個難以逃脫的災難──「受到藥商操控的過度診療」──這是家長無法想像的精心騙局,書中甚至將其稱為「隱匿不報的謀財害命」!

 

醫者父母心,醫生應是兒童重要的守護者,我們不敢相信,在藥廠不擇手段尋求獲利的商業行銷中,醫生竟然願意淪為幫兇!製藥產業在過去三十年來,已經逐漸主導醫療行為,藥商積極鼓催醫師用藥,並向大眾隱瞞藥物副作用的危險性。

 

1980年代,美國國會甚至通過杜拜法案(Bath-Dole Act)──這個法案簡單來說,就是拆毀了區隔「研究」與「商業」的隱形圍牆,當藥廠的資金可以合法進入醫學研究領域,我們就很難相信醫療研發可以繼續保持獨立與良知。

 

Joel Bakan在書中揭露的騙局真相,包括:藥廠付費與醫師合作發表論文、挹注金錢在新藥實驗以操縱結果、贊助醫師研討會以推廣最新藥品、企圖說服所有醫師開立他們的藥物......讀來怵目驚心。

 

在本書中,Joel Bakan特別著墨「孩童精神障礙診斷與用藥」部分。在1980到1990這十年間,被診斷為注意力缺失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兒童,數字從40萬增為90萬,經常性藥物治療從28%倍增為86%;其他兒科精神疾病的診斷,像是躁鬱症、兒童憂鬱症、社會焦慮症、對立反抗症等,數字也急遽增加。

 

可是我們從不知道,用來診斷兒童身心症的醫學依據,竟是建立在沒有牢靠資料的基礎上!這是一個未被科學精確驗證過的領域,所謂的頂尖醫學團隊,只是用推測、假設、推理的方式,完成兒童精神疾病的定義與解釋......根據某位頂尖精神科醫師表示:「很多醫師在做診斷時,並沒有考慮孩子生活中的各個面向,然後他們就被開給毀滅性的藥物,冠上精神病人的結論。」

 

天可憐見,將有愈來愈多的孩子,在不知情且無力抵抗的情況下,吃下更多危險性的藥物,承受有害的副作用,並錯失其他更有益的非藥物治療方法。

 

讀完書中「網路社群效應」與「過度醫療」兩大部分,我已經感到頭皮發麻,不忍卒讀。但兒童面臨的危機仍未結束,《被出賣的童年》繼續探討「環境毒物」和「教育市場化」......我們可憐的下一代,生存在一個極度違反自然的環境中,可悲的是,身為家長的我們,竟不知如何帶領他們逃離這些危險......「毒害人的」與「被毒害的」同在一艘船上,結局只能是一起沉淪嗎?

 

資訊爆炸的21世紀,本該是豐富而進步的年代,人心卻因貪婪,在其間失落而匱乏;被出賣的不只是兒童,成人的靈魂也漸漸為物質、功利所擄掠。如果我們不能從自身做起,為下一代立定界線,那麼我們的孩子,將在這個混亂的世代中隨波逐流,最終淪為商業利益的祭品。

 

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是什麼?看完本書,我領悟到,唯有採取「堅壁清野」政策,方能杜絕無所不在的傷害。以我們的家庭為例,有幾點作法:

一、不裝設第四台,孩子使用電視時,只看由我們精選過的DVD(優良動畫、適齡影片)。大人以身作則少看電視節目與廣告,多閱讀書報雜誌,少網路瀏覽。

二、手機不用吃到飽的網路電信資費,上網時盡量使用桌上型電腦。大人不做低頭族,方能為孩子立定榜樣──保護眼睛,也保守身心,不被過多的資訊綑綁。

三、勤於下廚,盡量讓家人每天有兩餐在家吃飯(早餐和晚餐)。如此至少可清楚看到孩子一天吃下多少「真正的食物」,而非「加工的食品」。裝設優良的濾水器,大人要以身作則,喝開水取代含糖飲料。

四、陪著孩子早睡早起,養成運動習慣。我們可能無法負擔昂貴的有機食材、健康食品,但只要擁有並維持健康的身體,就可以大大減低昂貴食物,甚至醫藥的開銷。

五、給孩子一份正確的信仰,並教導他們持守。外在環境的變換與險惡不是我們能預料,唯有掌管萬事萬物的上帝,能帶領孩子前面的道路。

 

兒童是國家未來的希望,如果成人不懂得珍惜兒童,甚至剝削兒童,一個國家的未來足堪憂慮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,也是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說過:「沒有任何指標,比一個社會對待小孩的方式,更能彰顯出這個社會的靈魂。」教養兒童是一條漫長卻值得的道路,一個社會若想投資任何事物,應該沒有比「教育保護兒童,使其健康成長」更為有意義的了。

 

我有兩個成長中的孩子,我不是一個輕鬆樂觀的母親,相反的,我對這個充滿陷阱的世界憂心而悲觀,時時擔心他們被現代社會製造的各種「進步」的副作用毒害,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。誠如Joel Bakan所說:「家長並沒有很多自由,可擔任『受過教育的消費者』,並且做出正確的選擇,而企業也沒有很大的空間,能夠善盡所謂的社會責任。」

 

但作者Joel Bakan在本書結尾,依然樂觀的相信,反向力量會讓世界變得更好,因為從歷史來看,理想主義從不會被轉向、稀釋,或是永遠保持低落。我只能祈禱,願每一份個人覺醒的力量,終能匯聚成社會改變的動力,雖不能全然翻轉環境,也能使它有更進一步的改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ihyu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