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少女時期曾閱讀【安娜卡列尼娜】中文上下兩冊全譯本,在那種為賦新辭強說愁的年紀,囫圇吞棗這部非我菜色的經典文學名著,自是沒有留下特別感動。

近來無意間發現執導過《傲慢與偏見》的喬萊特在2012年拍攝的電影《安娜卡列尼娜》,看完之後,竟是悲傷唏噓不已。很多事不能勉強,虛長了一二十年歲數,還是懂了世態炎涼。愛情、婚姻,雖不能參透,也已明白箇中滋味。

如何在侷促的電影情節中刻劃托爾斯泰原著中角色的細膩情感,想來是導演與編劇的極大考驗。我相信喬萊特下了極大功夫,運用不斷換幕的劇場手法、花稍又令人目眩神移的定情舞會、以重要意象─火車、煙霧貫穿全劇......

但平心而論,我認為電影裡對於主角Anna的刻劃,只有點到為止,近乎膚淺。好在我們可以先從原著小說中先認識故事與角色全貌,以此為基礎再來看電影版《安娜卡列尼娜》,感動仍是深刻的。

《安娜卡列尼娜》裡有兩條平行線發展對照,一邊是Anna與Vronsky外遇追求真愛,最終以悲劇收場的故事,一邊是Levin與Kitty歷經考驗,終成眷屬的故事,這兩個在本質上不盡相同的故事,卻都在訴說同一件事──愛情。

在托爾斯泰筆下,Anna是一個聰慧絕倫的美麗女子,然而在愛情面前,她的智慧發揮不了作用,面對Vronsky熱烈的追求,Anna失去理智,一步一步,讓虛幻的愛情取代了真實的婚姻。這份無法座落於現實生活的感情,完全毀滅了Anna,她失去名聲,不見容於社會,她一心冀望依託的愛人Vronsky,終究無法成為她的救贖。

而另外一個愛情故事裡的Levin,應是《安娜卡列尼娜》中唯一致力於現實生活的人物。他離開虛偽的上流社會社交圈,投入農村改革,以一己之力對抗不公的大環境。他鼓起勇氣再次追求曾經拒絕他求婚的Kitty,也從那個虛偽的上流社會,將Kitty帶入他努力經營的真實人生。上帝沒有虧待Levin,在平凡的婚姻生活中,他發現Kitty成為比他想像中更好的妻子。

《安娜卡列尼娜》裡其實還有另一對夫妻, 也就是Anna的兄嫂。Anna的哥哥在長年的婚姻中,逐漸對妻子失去熱情,他不願意離婚,卻以不斷的外遇來發洩自己的慾望。Anna的嫂嫂全心伺候丈夫、生養孩子,她痛恨丈夫的背叛,又無力離開家庭,委屈求全的她,只好鼓勵Anna勇於追求自我,她無奈的對Anna說出:「我也想追求愛情,可惜沒有人對我有興趣。」一語道盡深宮怨婦的悲哀。

這些人物的故事,看似遙遠,卻驚人地貼近我們的生活。看著劇中角色的愛恨悲喜,不禁懷疑,這是否在訴說著自己的遭遇?這些為情所困的凡夫俗子,是否正圍繞我們身邊?

劇中,Anna求Vronsky:「不能再下去了......如果你心中有我,就讓我回歸平靜。」Vronsky回答:「我們之間不會有平靜,只有無盡的苦難和極致的喜樂!」熱戀中的VronskyAnna告白:「我愛妳!」Anna問:「為什麼?」Vronsky回答:「妳不能問愛情為什麼!」

讓人無語問天的愛情,終究沒有答案嗎?古往今來,多少人歌頌愛情,但為什麼,愛情初始讓人奮不顧身的激情,與末了令人無法喘息的苦情,是如此背道而馳?綜觀人世間所有情感,無論友情、親情、沒有一種感情,能像愛情這樣,毫無道理的發生,又莫名奇妙的逝去。

而Levin和Kitty的故事,代表著愛情的另一個面向,即修成正果的伴侶之情。身在其中的人都知道,與其將這樣的伴侶之情稱為愛情,不如名之為恩情或是親情。曾有的激情必然在現實中褪去,昇華為平靜深遠的感情,在這樣的關係中,雙方擔負著責任義務,共同生活、照養老小、互為陪伴、彼此忠誠。

這種恩情與親情,正是我們當中多數男女生活的寫照、情感的實況。激情的消逝固然令人惋惜,但平靜的感情帶來穩定的力量,更是得之不易的幸福。

Anna的丈夫Karenin,苦勸妻子回頭,卻不獲理會,他痛心道:「沒有尊嚴的女人,這就是妳想要的嗎?妳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嗎?」Anna或許自始至終,都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,當她哭泣著乞求Karenin的原諒,當她面對愛子的矛盾掙扎......我們看著痛苦的Anna,都有感同身受的心疼。捫心自問,難道不曾嚮往轟轟烈烈的愛情?當不被允許的愛情貿然臨到,真有能力說抽離就抽離?

當Anna縱身跳向火車的那一刻,我真實感受到她的絕望和心碎......若能事先預知一切,Anna是否能夠避免這場悲劇?但我懷疑,多數的人即使能預知後果,面對突如其來又無法割捨的愛情時,依然會奮不顧身的跳下去。

難以參透的愛情啊!究竟是造物主的賜福,或是一場玩笑?所有受造物中,唯有人類是按著上帝形象受造,也唯有人類,擁有如此複雜的情感。我寧可相信愛情的矛盾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上帝的愛,否則,看著人世間愛情的善變莫測,我只能相信,虛幻的愛情僅僅是過程,而非結果。

電影在Anna橫死後,匆匆而止。在大螢幕的限制下,很多原著裡的情節都被省略了。其實我們從小說中知道,即使Anna死亡了,故事卻仍然繼續。

Vronsky的母親痛責Anna:「她怎麼說也是個壞女人。唉!這種不要命的熱情算什麼?無非是讓人看出她這人不正常罷了!她毀了自己,還毀了兩個極好的人──自己的丈夫和我不幸的兒子!」無法接受Anna死訊的Vronsky,消沉了數月,後來投身戰場,只求一死以贖罪;Karenin收養了Anna和Vronsky的私生女,保護她在自己的名聲之下;Anna的嫂嫂對慣性偷腥的丈夫死了心,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;Levin和Kitty的婚姻裡上演著尋常夫妻的嫉妒、爭吵、和好,摸索學習讓彼此幸福的方式......

世界繼續運轉,凡夫俗子繼續在紅塵裡打滾。托爾斯泰感慨的說「幸福人家彼此都很類似,不幸人家的苦難卻各不相同」,愛情是否是造成世人不幸的原因之一,我不得而知,我只知道,人們總是重蹈覆轍,吞食類似的苦果,卻少有人可以借鏡他人,避開能夠預料的險境。

托爾斯泰的《安娜卡列尼娜》,既反映當代,又超越時代。我在反覆咀嚼之餘,雖難掩對於軟弱人性的失望,卻益發加深對上帝救贖的渴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ihyu 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